建设方面
选址与布局
洁净室应选择在大气含尘和含菌浓度低、自然环境好的区域,远离污染源,如化工企业、垃圾处理厂等。
内部布局要合理规划,按照工艺流程合理划分区域,做到人流、物流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。例如,原材料、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别设置独立的存放区域,且物料传递应通过传递窗等方式进行。
洁净室设计与装修
洁净室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,如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》(GMP)等。根据药品生产的不同要求,确定洁净室的洁净级别,如 A 级、B 级、C 级和 D 级。
装修材料应选择耐清洗、耐腐蚀、不起尘、不产尘的材料。墙面和地面应平整光滑,无裂缝、无渗漏,阴阳角应做成圆弧角,便于清洁消毒。天花板应采用整体吊顶,减少积尘和藏污纳垢的地方。
空调净化系统
这是洁净室的核心系统,要能够有效地控制室内的温度、湿度、风速、风量和空气洁净度。根据洁净室的级别,合理配置空气过滤器,确保送入洁净室的空气达到规定的洁净度要求。
应设置合理的气流组织,如单向流、乱流等,以保证室内空气的均匀性和稳定性,减少尘埃和微生物的积聚。同时,要注意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,降低运行成本。
电气系统
洁净室内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应符合防爆、防潮、防尘等要求。灯具应选择不易积尘、便于清洁的洁净灯具,且要保证足够的照明强度,满足生产操作和清洁维护的需要。
应设置可靠的接地系统和防静电措施,防止静电积聚引发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,同时避免静电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。
运营方面
人员管理
进入洁净室的人员须经过严格的培训,包括洁净室操作规程、卫生要求、个人防护等方面的培训,确保人员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。
人员进入洁净室时,应按照规定的净化程序进行更衣、洗手、消毒等操作,更换专用的洁净工作服、鞋套、口罩等,避免将外界的尘埃和微生物带入洁净室。
严格控制洁净室内的人员数量,减少人员的走动和活动,避免因人员活动产生过多的尘埃和气流扰动。
物料管理
进入洁净室的物料须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,如脱外包、清洁、消毒等,去除物料表面的尘埃和微生物。物料应通过专门的物料传递通道或传递窗进入洁净室,避免与人员通道交叉。
物料在洁净室内的存放应符合规定的要求,不同品种、规格、批次的物料应分开存放,并有明确的标识,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。同时,要定期对物料进行盘点和检查,确保物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。
设备管理
洁净室内的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、维护和保养,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卫生。设备的清洁应按照规定的清洁规程进行,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,避免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。
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应在洁净室外进行,如确需在洁净室内进行维修,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,防止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尘埃和污染物对洁净室造成污染。维修完成后,应对维修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。
清洁与消毒
制定详细的清洁消毒计划,规定清洁消毒的区域、频率、方法和使用的消毒剂等。定期对洁净室的地面、墙面、天花板、设备、器具等进行清洁和消毒,去除尘埃、污垢和微生物。
选择合适的消毒剂,并定期更换消毒剂的种类,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。同时,要注意消毒剂的浓度、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,确保消毒效果。
环境监测
定期对洁净室的环境进行监测,包括空气洁净度、浮游菌、沉降菌、温度、湿度、压差等指标的监测。监测结果应记录在案,如发现监测数据超标或不符合规定要求,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。
应设置合理的监测点和监测频率,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洁净室的环境状况。同时,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,不断优化洁净室的管理和运行。